张 鸥
2021年春,我的达儿佩戴着写有“参军报国”的大红绶带,即将登上远去的列车。在北戴河火车站候车室,隔着一道临时搭起的围挡,我和达儿挥手告别。从那一刻起,我深深知道,他不再是我眼里的花样少年,即将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。看着一排排青春矫健的身影渐远,我转身哭成泪人,有不舍,有骄傲……
连着两个端午节了,我们母子在遥祝中度过。千叮咛万嘱咐,我絮絮叨叨总是说着一个意思:“刻苦训练,严守纪律,团结战友,不负韶华……”
经过部队熔炉锤炼,达儿在成长中成熟,学会了报喜不报忧,学会了责任和担当。为遵守保密条例,每周一次的亲情视频,我们都是隔屏对视,把关爱与思念揉在眼眸里。他听我说着家乡的变化,听我碎碎念家长里短,他的弟弟妹妹学习进步了……我也会悄悄问他“想家吗”,他笑答:“想啊,怎么能不想?可我身上这身戎装担着使命,忍忍呗!”抓紧时间,他一次不落地问候家中的长辈,让我照顾好爷爷奶奶、姥姥姥爷。
达儿是在姥姥手把手看护下和姥爷的教诲中长大的,延续了我们三代人的信仰: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——家国情怀。
先说说我爸爸,达儿的姥爷。他是老实本分的农民,出生于1948年。他在承德兴隆半壁山修过公路,修过迁西县大黑汀水库,还修过鸽子塘水库和北庄河水库。苦过、累过,爸爸还固守着一股信念——人勤地不懒。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,他总是心怀感恩,特别是对党的感情很深,总是说:“多亏了共产党的领导,我们生活有了保障,啥都不愁了。”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个门风三代人。我秉承父辈的教导,时刻将互助友爱铭记在心,这也无形中传给了我的达儿。达儿读小学二年级时,当时汶川发生大地震。他主动通过邮局汇出自己的压岁钱,六一儿童节又通过电视节目捐出一箱作业本。后来,他收到中国红十字会寄来的感谢信,我想,这是因为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就种下了“善爱”的种子吧。
读大学时,达儿加入国旗班后,曾美滋滋地向我“炫耀”,问我知道什么是青马工程吗?我蒙了,带着疑问向他请教。他展示着证书,洋溢着昂扬风采,告诉我:“妈妈,我到了革命圣地西柏坡,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,你说好不好?”我一连串地道“好”。
为在达儿面前“腰杆子”直溜点,我开始记录生活中的正能量故事。我写过民间爱心公益组织秦皇岛市爱先行志愿者联盟助学、助残、帮扶的暖心故事,获得“抚宁区双创双服巾帼行动”标兵荣誉称号。通过学习提升,我被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区法院人民陪审员,在村里担任了人民调解员。在区作协主席带领下,我加入抚宁区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,参与编纂过《抚宁区革命发展史》。
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当达儿选择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时,我们家人全力支持。希望达儿向善向好向上向前,我将用功用力用情用心,信仰筑梦,家国俱安。
(作者系秦皇岛市抚宁区法院人民陪审员)